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物流行业作为供应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快速发展,且现代物流朝着绿色物流的方向发展。目前,我国不少冷链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较强,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环境破坏问题,甚至有些企业盲目追求经济泡沫的增长,看重瞬时利益,缺乏对科学发展观的认知,不利于企业的持久发展。在绿色供应链理念的普及下,冷链物流企业需要重视生产经营所造成的环境问题,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大对环保的投入,重视环保行为,进而创造出更大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生鲜供应链中,农业处于前端,农民通过生产各类农产品供给市场,随着农业规模化及农业技术的提升,农产品的生产数量增加,供应量稳步提升,促进了各类生鲜产品销量上涨。根据中商情报网数据显示,2021年1月—2021年9月,我国鲜冷藏肉的产量已将近2 200万t,比去年同时期鲜冷藏肉产量增长了9.5%;2021年1月—2021年9月,乳制品的产量近2 000万t,增长率为5.4%。2015年—2021年中国生鲜农产品市场交易规模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我国生鲜农产品市场交易规模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同比增长率越来越高,到2020年,同比增长率已经达到了7%,2021年由于生鲜电商市场的壮大,市场交易规模增长幅度增大,同比增长7.2%。
图1 2015年—2021年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总需求量 下载原图
数据来源:中商研究院
表1 2015年—2021年中国生鲜农产品市场交易规模 下载原图
2015年—2021年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总需求量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这几年间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总需求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15年的需求总量为10 530万t,2021年需求总量上涨到27 533万t,是前者的2.6倍,增长比例为161.47%,由此可见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未来的发展较为可观。
由图2可知,2015年—2021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交易规模呈持续上升趋势,由2015年的1 800亿元上升至2021年的5 699亿元。其中,2021年由于行业标准的提高,冷链物流得以调整发展,交易规模虽然未下降,但是增长率下降至17.50%。
图2 2015年—2021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交易规模 下载原图
数据来源:中商研究院
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我国的冷库分布不均衡。各地区数量不一,像南方及沿海地区天气比较潮湿闷热,冷库的数量比北方多,这就会导致分布不均匀(如图3所示)。在提供冷链物流运输服务的过程中,如果冷库的数量少,就会出现供小于求的情况,租金会上涨,所以冷库分布不均衡必然会导致消费者或者企业一方的利益受损,也会导致社会资源的不必要支出。究其根源,还是管理不到位造成的。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尚不成熟,相关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市面上懂得专业知识的人才较少,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现象显著增多。同时,企业对于员工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部分工作落实不到位,还可能出现各种事故及问题,造成经济支出的上涨。
图3 2021年中国七大地区冷库容量情况 下载原图
数据来源:中商研究院
生鲜物流行业涵盖的供应链环节较多,涉及的行业数量也很多,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包装存储到零售等,流通规模更大,链条更长。加上下属层级众多,要实现高效管理难度较大,不少生鲜产品周转期限比较长,容易出现质量问题。不同行业甚至不同部门会存在信息的不对等,在沟通过程中会产生问题,流通效率降低,增加成本耗费。我国生鲜运输的过程中存在较高的损耗率,果蔬的损耗率达15%,肉类的损耗率达8%,水产品的损耗率为10%。
我国生产生鲜产品的农户较为分散,信息传播不对等,虽拥有较大的市场,部分农户也无法将农产品快速销售,故需打造更加高效的流通体系,合理引导生鲜农产品农户协同合作,减少生鲜农产品的损耗率。与此同时,要形成更加集中化的管理,从而弥补生鲜冷链物流行业的不足。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供应链管理体系建设不到位,建设初期仍采用传统的前置仓模式,在网络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数据空白,故需加强对市场调研,得到更加具体和细化的数据,才能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生鲜因为新鲜和健康,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也正因为这个特点,其对保鲜技术及环境的要求特别高,长时间运输滞留或者运输过程不规范则可能引起食物变质,所以越来越多的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加入生鲜行业,希望打造出更为科学、更具效用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而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增强企业的物流运输能力。综上所述,生鲜农产品对储存条件的要求较高,如果不能严格要求储存环境,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冷链物流采用低温冷藏技术进行保鲜,而我国相关技术较为落后,因此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损耗过高的现象得不到改善,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
2021年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的全流程、全环节、全场景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并对冷链信息化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具体指出当前我国生鲜农产品企业冷链物流信息水平总体较低,信息化设备不健全,很少能达到冷链信息化标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生鲜供应链的管理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首先,供应链信息需要共享,只有及时更新,相互传递,才能够发挥信息的作用。其次,在信息传递过程中还需要保证信息共享的速度,从而确保信息的有效性,为供应链管理的有效落实做铺垫。市场中的供应链网络是不断变化的,因为开放程度比较高,所以管控起来比较难,模式较为松散。不同企业之间更加关注自身的经济效益,在经营目标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化,会导致“效益背反”现象的出现,造成处于供应链不同环节的企业在获得信息的时候出现不对等的情况。
绿色供应链理论的应用和推广力度不足,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正处在急速推广期,而将绿色供应链理论与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相结合应用到实际运营管理中的公司甚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与技术,部分高校尚未意识到培养该领域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导致高速发展的行业需求与高学历专科人才供应间存在矛盾。同理,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内部也缺少专业培养的高学历人才,现有员工内少有绿色冷链物流相关专业理论教育背景,且部分企业尚未建立企业内部相关人才的培养意识与培养机制,导致员工冷链物流相关知识储备不足,难以突破现有冷链物流技术短板。
部分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受到规模、资金等诸多因素影响,使得在最后一公里配送的时候,所使用的多数是在常温配送工具的基础上加上泡沫保温箱、冰袋。一旦在配送中遇到堵车、温差大等情况,就会让制冷保温效果下降,从而使消费者的体验感下降
每个城市的冷链物流企业都需要建设冷库并完善配置系统,这是基础设施,也是核心环节。因此,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需要加强对于冷库及配送中心的建设,可以从技术及环保等方面进行改造,让冷库使用过程更加节能,让运输过程更为高效。具体可以购买一些先进的设备,在进行最后1 km的配送过程中,不断提升配送服务。同时,还可以发展上下游的企业,比如农业种植企业、加工企业、包装企业、餐饮企业等,都能够加速冷链水平的提升。
冷链运输车辆是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可以购置新的冷链运输车辆如新能源车辆及多层可控温的冷藏车。在挑选运输设施及设备的过程中需要格外关注涉及农产品产地预冷、冷藏保鲜、低温分拣加工、冷链运输等物品的标准化、规范化,从而有效提升运输效率。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要积极抓住绿色供应链的优势做出改善,开发出更为全面、更加高效的信息技术平台,在生鲜运输过程中使用到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将已知的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快速上传,从而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同时,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还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加强监管。
此外,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应加快建设生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系统,逐步实现生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需求。对此,需要结合“互联网+”技术,创新发展冷链物流运输新模式,使冷链行业能够整合资源,进而让上下游企业也能够得到发展。
传统的招聘模式已无法满足公司未来的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可以结合多种新颖方式招引人才。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可以通过校招体系培养管培生、社会招聘、猎头招募等方式,吸引和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同时,聘请已经退休的高校教授招引为行业专业顾问,定期邀请专家开设相关行业论坛峰会等方式,也可以增加企业人才数量。除此以外,邀请非长期在职并且是业内顾问、专家,在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同时,也可以作为企业人才为企业所用。而最高效的人才储备方式为内部培养,通过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员工晋升路径,根据员工特性培养其特长可以提高员工企业忠诚度,内部员工对企业制度与产品生产流程较为熟悉,无须经历磨合期。
加强农户与高校的对接,为绿色供应链背景下的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强化人才保障。对此,有以下建议:第一,政府进行引导,鼓励农业合作社中的农户或家庭农场经营者积极参与冷链物流运输技术的培训,使农户掌握相关技术。其次,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让高校培养出农业合作社或是家庭农场所需要的人才,并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让物流专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中,从而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为促进农业的发展,政府可给予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一定的补贴,减轻企业的资金压力,并引导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使用节能型的冷藏保温车
传统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已经不再适合当下社会的发展情况,要以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为基础,对当下的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组织形式及运行机制作出调整
【本文标签】
【责任编辑】平文云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