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农产品是指农业部门所生产的只经过简单处理而未经深加工且在常温下无法长期保存的初级产品。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新鲜、绿色的消费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人们对优质生鲜农产品的需求数量日益庞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7年我国生鲜农产品 (水产品、肉类、水果、蔬菜、奶蛋等) 市场规模高达13.28亿吨。
冷链物流, 泛指冷冻冷藏类产品在生产环节、仓储运输环节、销售环节等始终处于低温环境, 从而保障产品品质的系统工程[1]。冷链物流是基于冷冻工艺学的发展, 随着制冷技术的不断进步而逐渐兴起的一门交叉性的应用学科。随着我国生鲜农产品市场规模的急剧扩张, 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持续高速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7年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交易规模高达2400亿元人民币。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在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 也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7年10月份, 中共十九大在北京如期召开。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要在现代供应链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2017年4月份, 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 要求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全链条、网络化、严标准、可追溯、新模式、高效率”现代化冷链物流体系。本文在深入分析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生鲜农产品从产地开始, 需经过预冷、分拣、加工、包装、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环节, 最后送到消费者手中。为了保障生鲜农产品品质, 延长其保质期, 在整个物流过程中, 生鲜农产品必须全程处于低温环境。但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存在诸多问题, 导致无法实现全程冷链。
生鲜农产品原产地的冷库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比较缺乏, 生鲜农产品采摘后不能及时进行预冷、分拣、加工、包装, 导致我国生鲜农产品每年自然损耗巨大。对于生鲜农产品而言, 目前我国常采用自然通风降温的方法对其进行预冷。与采用冷库预冷间对生鲜农产品进行预冷相比, 自然通风降温的预冷方法耗时长效果差。
冷库设施投资巨大, 且生鲜农产品一年只能收获一次, 冷库设施建成后利用率很低, 所以很少有企业愿意投巨资在生鲜农产品产地建设冷库。虽然有部分企业在生鲜农产品产地投资兴建了冷库设施, 但为了节约成本, 多数冷库设施没有配备预冷间对生鲜农产品进行预冷。据统计, 我国超过80%的生鲜农产品不经预冷就直接采用常温方式进行仓储和运输, 从而在后续的物流环节中造成极大的产品损耗[2]。
根据《中国冷链物流标准目录手册 (2017版) 》, 我国已颁布现行的冷链物流服务标准体系约包含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共193项。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涉及生鲜农产品的采摘、预冷、加工、包装、仓储、运输、装卸搬运、配送、销售等各环节。基于冷链物流所包含的运作环节, 可将冷链物流服务标准体系划分为预冷标准、加工标准、包装标准、仓储标准、运输标准、配送标准等几大类。目前, 我国冷链物流服务标准体系已涵盖冷链物流的各个运作环节, 但在生鲜农产品预冷、温度控制方法、信息技术、配送、组织管理等环节的冷链物流服务标准发布较少。例如, 如何操作肉禽产品的冷冻冷藏以保障其符合食品卫生和安全要求等, 缺乏统一明确的标准。这些冷链物流服务标准体系的薄弱环节客观上会造成冷链物流的“断链”问题。
针对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 政府更多关注生鲜农产品卫生状况、产品品质等问题, 较少关注冷链物流企业的冷链物流服务质量问题。冷链物流企业在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运作过程中, 部分生鲜农产品采摘后直接进行常温运输而非冷藏运输, 或在常温仓库暂存后进行冷藏运输。部分冷链物流企业使用了冷藏运输, 但冷藏车时常超载而导致温控不达标, 或司机为了降低成本在冷链运输途中关闭制冷设备。在生鲜农产品的“最后一公里”配送中, 冷链物流企业常常使用泡沫箱加冰袋进行配送, 甚至直接进行常温配送。以上冷链物流企业在冷链物流中的不当操作常常导致冷链物流的“断链”问题, 亟待政府相关部门对冷链物流企业的冷链物流服务加强监督管理。
冷链物流干线运输环节中, 生鲜农产品保鲜主要依靠冷藏集装箱、冷藏车等设备。而在生鲜农产品末端宅配环节, 则常使用保温箱对生鲜食品进行保鲜。我国冷链物流中通常使用高分子材料, 如基苯乙烯 (泡沫板) 等制作生鲜农产品的外包装。这些材料制成的保温箱具有保温性能佳、防水防潮能力强等优点, 但也有很多缺点, 比如降解性差、不能实时检测并精确控制温度波动范围等。
由于冷链物流中温度监控设备应用不足, 以及冷链运输、仓储、订单处理等方面信息管理系统的缺乏, 使得冷链物流服务供应商无法实现对冷链物流全程各环节的监控和数据收集及处理。冷链物流服务需求者对生鲜农产品的冷链物流流转信息, 生鲜农产品在冷链运输、配送、仓储等各个操作环节的实时温度信息等的需求, 无法得到完全满足, 从而无法确认其所收到的生鲜农产品在冷链物流各操作环节中是否合规。
加强生鲜农产品原产地冷库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及时对采摘后的生鲜农产品进行预冷、分拣、加工、包装。冷库建设投资巨大, 农户或农业合作社难以承担。一方面, 生鲜农产品原产地的相关政府部门, 应加大对生鲜农产品产地冷库和预冷间建设的财政支持;另一方面, 要积极引导产地和田头市场量力而行, 建设规模合适的预冷、冷库设施。
当前我国冷链物流服务标准体系中, 存在很多薄弱环节亟待完善。针对生鲜农产品预冷、温度控制方法、信息技术、配送、组织管理等物流环节服务标准的缺失, 相关政府部门应综合施政, 加快制定出与国际冷链物流服务标准接轨的服务标准, 完善我国冷链物流服务标准体系。
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和操作规范, 健全冷链物流政府监督管理体系。将配备温度监控设备设定为冷藏车投入使用的强制标准, 对于不符合强制标准的冷藏车, 不允许投入冷链物流市场。加快引导耗能高、效率低、不符合强制标准的冷藏车退出冷链物流市场。在生鲜农产品的生产、运输、仓储、销售终端等环节进行重点监控, 对于冷冻冷藏设施设备、温控等内容进行不定期抽查, 加强对冷链物流全流程的产品温控和产品品质的监控。在生鲜农产品销售终端, 如生鲜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等地设立便民检测平台, 为客户提供生鲜农产品品质的快速检测服务。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冷链物流企业应加强智能保温箱的研发。智能保温箱应实现对保温箱的位置信息和温度信息等的实时采集, 并将这些信息实时传输给企业和客户。通过智能保温箱, 冷链物流企业和客户可通过电脑或手机端实时访问、监控生鲜商品的位置、温度等信息。智能保温箱还应提供超温报警、订单展示等功能, 为冷链物流企业和客户节约时间降低成本。
冷链物流企业应大力发展生鲜农产品保温箱的温控技术。在我国冷链物流中, 对保温箱功能的要求在不断提升, 在由保证生鲜农产品的完好向保证生鲜农产品具备更好品质进行转变。所以需要大力发展保温箱技术, 使其能为不同种类, 或在不同地区进行冷链物流的生鲜农产品提供符合要求的温控范围。不同种类的生鲜农产品对保温箱的温控范围有不同的要求;同种类生鲜农产品在不同地区进行运输时, 对保温箱的温控范围也有不同的要求。
冷链物流企业应加强对生鲜农产品环保保温箱的研发。随着我国生鲜冷链物流的迅猛发展, 巨量的冷链物流包装给环保带来巨大压力。在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中, 一方面要加大保温箱环保制作材料的研发;另一方面要将一次性的保温箱升级换代为可循环使用的保温箱。
通过GPS技术、温度传感技术、RFID技术等的有机结合, 将实时定位、温度实时监控等功能集合到保温箱、冷藏车和冷库内, 构建生鲜商品冷链物流全程智能温控系统, 实现对生鲜农产品品质的实时管理。生鲜商品冷链物流全程智能温控系统所采集到的数据, 经由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平台, 使客户能够查看生鲜农产品冷链运输、仓储、配送等各环节的实时位置和实时温度等信息。借助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平台, 使生鲜农产品实时位置和温度等信息的公开, 成为冷链物流供应商向客户提供的标准化服务。
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迅猛, 但依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深入分析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中锁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完善原产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冷链物流服务标准体系、加强政府监管、发展冷链物流包装新技术、构建冷链物流信息平台等对策。
【本文标签】
【责任编辑】平文云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