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竭诚为您提供:电商仓储配送,冷链仓储配送,仓库外包等仓配一体化服务!收藏我们 电商云仓 网站地图

欢迎来到
,竭诚为您提供:电商仓储配送,冷链仓储配送,仓库外包等仓配一体化服务!

全温区食品仓配物流服务商20万㎡自营仓+AAAA级物流+全国冷链物流百强

182-0218-6162400-096-2966

平文动态

热搜关键词: 电商一件代发 冷链配送 社区团购仓配 118金宝搏app 增值服务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118金宝搏app下载 > > 平文动态

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驱动因素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来源:本站 | 发布日期:2023-02-20

冷链物流行业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跨地域运输需求的产物,是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要求的,以保持产品质量,减少产品损耗为目的的系统工程。冷链物流对于时效性、安全性、可靠性和技术稳定性都有着较高的要求。我国冷链物流起步较晚,在发展初期,很多企业没有“冷链物流”的概念,冷链设施设备普遍缺失和落后,冷链物流发展处于资源短缺阶段。2008年,随着我国冷冻食品产业快速发展,冷链物流行业开始迈入初期发展阶段,多方企业开始探索新的发展机遇,涉足冷链市场,带动国内冷链仓储网络建设逐步完善,国内冷链物流市场逐渐走上正轨。2018年至今,伴随着国家政策的鼓励、国内需求的增长和新兴技术的使用,我国冷链物流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公布的资料显示,2018-2020年期间,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保持高速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达17.64%,2020年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的市场规模达到约4698亿元。就我国冷链物流发展情况而言,构建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对于保障食品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市场多元化消费需求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而行业标准化的统一与监管力度的加强、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以及新兴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对于构建完善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对当下快速发展阶段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状况进行探讨,分析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趋势,驱动及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 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趋势

1.1 智能化趋势

智能化是我国冷链物流未来发展的核心趋势。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冷链物流的加工、仓储和流通等核心环节更加智能。传统冷链物流业务流程繁琐,智能化程度低,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通过对新兴技术的运用,冷链物流体系中的仓库管理、运输管理、温控监管、定位管理等具体过程都可以得到优化,帮助企业实现安全信息可追溯、产品质量即时把控、订单信息全程追踪等,大大节省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物流体系运作效率。

1.2 数据化趋势

伴随着我国生鲜电商的崛起,冷链物流的需求不断增加,冷链物流面临着商品流通向小包装和多频次趋势发展,物流服务的碎片化趋势十分明显。对于冷链物流企业的而言,用传统商贸体系下的系统化、批量化的方法是行不通的[1]。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可以很好的帮助冷链物流企业解决问题。大数据在冷链物流重要生产运营环节的处理、分析和运用可以有效提高物流运营效率。冷链物流企业可以将企业运作的采购、仓储和流通环节数据化,搭建物流数据平台,挖掘企业运营数据,预测市场即时动态,精准定位目标客户,优化物流资源与配置。

1.3 协同化趋势

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的意见》指出,要继续开展“互联网+物流”计划,建立健全企业间数据共享和协同共治管理模式,推动物流协同化,不断提高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水平。相较于普通物流,冷链物流的成本要高出40%~60%,特别是冷链物流的仓储环节和流通环节,对设备技术及相关基础设施要求较高,且关联的其他领域企业众多。这大大增加了冷链物流的成本,影响了企业的运营效率。而想要降低成本、提高冷链物流的效率,单凭一家企业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需要上下游、行业间企业的协同合作。冷链物流行业协同化发展,就是要打破传统物流的边界,积极与金融、科技、贸易等相关领域企业进行合作建立资源协同机制,重构行业流通机制,增强行业的协同性,提高物流各环节效率。

2 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驱动因素

2.1 政策驱动

构建完备的现代化冷链物流体系,推动冷链物流转型升级,对于保障居民饮食安全、提升冷链流通发展水平、满足市场多元化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冷链物流一直是国家极为关注的行业。近两年来,我国政府陆续发布一系列政策法规以促进冷链物流行业发展,主要聚焦于冷链物流设施布局、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流通等方面。2017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对冷链物流行业发展提出方向性指导,支撑物流产业转型发展;2018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保障农产品和食品流通安全,建设现代化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201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提出史上“四个最严”,并要求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完善现代化冷链物流产业链;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冷链行业更是备受关注,国家出台相关政策达56项。政策层面的利好,给冷链物流行业发展提供了多维度的有力支持。可以预测,针对整个冷链行业的政策将愈发明朗并有针对性,逐渐形成完善的政策环境。

2.2 需求驱动

2.2.1 两次疫情的推动

2019年,我国爆发了全国性的非洲猪瘟疫情。研究表明,活畜禽长途调运是引发动物疫情传播的重要原因。限制活畜禽长途调运是防止动物疫病传播的重要手段。为此,我国政府开始加速猪肉供应链由“调猪”向“调肉”转变,调整优化集中屠宰加工产能布局,加快构建适应防疫要求的生猪全产业链建设现代冷鲜肉品流通和配送体系。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上半年期间,为抑制疫情蔓延,全国大部分城市都开始居家隔离,保持安全社交距离。一方面,在这段特殊时间里,食品供需出现阶段性和区域性失衡,使得线上需求爆发,人们更愿意足不出户线上购买新鲜、冰鲜食品,这进一步推高了国内居家隔离期间各类生鲜和药品的订单数量。两次疫情的爆发不仅大大推动了冷链物流运输的需求量,而且也促使消费者更加重视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全社会对冷链物流的需求和对冷链物流安全性保障关心与日俱增。

2.2.2 社会发展的推动

其一是城市化率的提高。我国城市化率在1990年仅为26%,经过数十年的高速发展,2020年末,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超过60%,城镇常住人口也是保持增长趋势,达到84843万人,与此同时,乡村常住人口55162万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大量人口从“生产者”转变为“消费者”,带动了城市消费需求的同时也促进生鲜农产品从产地到城市消费的冷链物流需求的进一步增长;其二是居民消费水平的升级,国内居民消费升级综合指数从2013年的0.341上升至2019年的0.378,年均增速约1.73%,这反映出我国居民消费水平逐年提高,由基础性的生存消费逐步向精神消费转变,越来越重视对向健康生活、品质生活的追求。

2.3 科技驱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逐渐发展成熟,并开始运用于冷链物流的仓储、运输、装卸等核心环节,极大地提升了冷链物流整个物流体系分析、决策和执行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大数据技术可以有效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传统冷链物流中的数据处理工作大多由人工完成,速度慢且效率较低,大数据技术可以快速整合数据信息并上传云端,高效完成信息的获取、分析等工作。在决策环节,大数据也同样能够高效完成数据深度挖掘和分析,为事务决策提供高质量数据保证。物联网技术同样是推动冷链物流产业升级的重要技术,物联网技术可以提供货物定位、调度指挥、决策支持等功能,可以有效改善冷链物流整体的运作效率、保证决策的高效及时性。与此同时,物联网技术还能推动冷链物流的协同化,不仅能降低冷链物流的实际运营成本,而且能够出色完成物流商品的实时动态监控和定位[2]。区块链技术在冷链物流的溯源系统、消费者隐私保护等方面上也有着广阔的运用空间。区块链最显著的特点是去中心化、加密机制和可溯源机制。在区块链运用模式下,冷链物流的参与各方均能共享交易数据和记录,并且数据动态生成、不可篡改,确保参与各方能构建数字化的供应链管理体系,这使得整体交易的透明度和信息公开性大大增强,保证了冷链物流行业的有序发展。

3 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制约因素

3.1 行业标准化缺失和监管不到位

2021年3月11日,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等牵头起草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冷链物流卫生规范》强制性标准正式实施。本标准规定了在食品冷链物流过程中的基本要求、交接、运输配送、储存、人员和管理制度、追溯及召回、文件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和管理准则[3]。这是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的又一个强制性标准。近年来,我国陆续实施了一系列冷链物流相关的标准规定,对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总体而言我国冷链物流业在标准化和监管方面仍存在缺陷。一是没有统一的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冷链物流包括生产、加工、仓储、运输等多个环节,不同环节的标准往往归口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各管理部门职责划分尚未明确,管理职能存在交叉,而且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各部门交流沟通也较少,缺乏有效的标准制定协商机制,标准存在缺失或交叉重复等问题,因此,很难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冷链物流的规范化发展;二是冷链物流行业监督水平有待提高。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市场高度分散,市场龙头企业领导能力欠缺,中小企业对冷链物流的标准化和安全要求也不了解,导致冷链物流整体行业服务水平较低,冷链损耗较大,企业无法承受高额成本且无力提高运营水平和质量,另外“互联网+”模式物流的出现重构了冷链物流的运作体系,传统的监管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需要,现阶段对冷链物流业监管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新要求。

3.2 冷链物流产业人才缺口与人才培养问题

伴随着冷链物流行业飞速发展,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冷库、冷链物流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断完善,但是与此同时,冷链物流行业的人才缺口、人才培养与需求不匹配等问题也愈发明显,影响了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速度。根据相关调研,我国冷链物流领域人员同自身专业对口匹配度较低,在中高级管理人员中,冷链物流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占比较低,管理专业人才占比较高,多数为其他不相关领域跨行进入冷链物流行业。目前,我国冷链物流行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这对当前的冷链物流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培养和储备能够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在冷链物流智能化、数据化和协同化的大背景下,冷链物流需要的人才除了要熟悉冷链物流体系的运作过程及冷链物流管理的相关理念、掌握信息处理手段之外,还需具有高度的食品、药品安全意识和节能意识。当下高校的冷链物流人才培养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师资的匮乏和教材的陈旧,冷链物流相关专业是近年来新开设的专业,缺乏具有较强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师资队伍,冷链物流专业的教材也较为陈旧,与新形势、新技术融合不足;二是职业能力与企业需求不匹配,冷链物流企业普遍认为冷链物流高校毕业生在技术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管理能力等领域较为欠缺;三是高校实践与企业融合度不高。冷链物流行业特殊,对设备要求高,实训成本高,校内往往难以实现生产、运输、仓储等环节的真实环境,学生对未来工作的认知不足,实践经验不足。

3.3 新兴技术与产业融合度不高

现阶段,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主要运用于在冷链物流运作体系中的仓储、运输和管理环节。仓储环节主要包括自动化拣选设备、移动式真空预冷装备、仓内搬运机器人等技术;运输环节主要包括移动式高精度储运一体化装备、冷链物流恒温运输箱等;管理环节主要包括车辆监控系统、冷链微环境监控系统、智能温控系统和冷链溯源系统等。然而,在现实中的冷链物流体系运作过程中,这些新兴技术与产业融合度并不是很高。一方面,我国的冷链物流虽然现在设施设备数量增加较快,但在核心环节运用信息技术的设施设备较少,行业龙头冷链物流企业技术与产业融合度较高,不仅基础较好,而且积极与科技公司合作,提升冷链物流体系智能化、数据化、协同化水平。但众多的中小型企业依旧沿用传统劳动力密集的运作方式,他们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无法高质量满足生鲜食品的环境需求,这也就造成了极高的损耗率。目前,我国冷链物流体系下,生鲜果蔬损耗率超过20%,而发达国家由于新兴技术的充分运用,损耗率一般在5%左右;另一方面,我国冷链物流信息化水平和资源协同能力较低,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分散,中小型企业占比高,与新兴技术公司合作较少,信息系统水平较低,在数字资源上普遍存在不愿、不想、不敢开放共享的问题,总体而言,冷链物流行业信息共享化、物流资源协同化程度处在较低水平。

4 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对策研究

4.1 行业标准化统一和监管的加强

从国家角度而言,应该在现有物流法律框架下强化冷链物流的法律法规的建设,明确交通、商务、公安等部门的具体职责,加强部门间的沟通,进一步完善冷链物流加工、仓储、运输、配送销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合理规划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科学构建统一的标准体系,为冷链物流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冷链物流标准化建设的同时,行业的监管也需要加强。相关部门应积极组织力量,参与冷链物流行业质量的监管调查工作,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冷链物流服务水平的实时监测[4]。还可以通过标准化试点示范工程,发挥示范企业的带头作用,整理形成标准化经验,促进冷链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同时开展冷链物流企业信用评价并建立联合惩戒机制,推进冷链运输信用体系建设,助力冷链物流行业健康发展。从企业角度而言,冷链物流企业要积极学习国家政策法规,提供符合法律法规的高质量的冷链物流服务,还要加强内部监管力度,利用依托大数据技术和区块链技术,不断提升冷链物流市场运行监测和预警能力,实现物流商品来源可追溯、运输可追踪、责任可倒查的高效监管机制。从社会角度而言,终端消费者应该学习了解冷链物流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基本常识,通过信息化平台参与到冷链物流的监管中,实时了解冷链物流商品的物流动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保证获得满意的物流服务。

4.2 新兴技术与产业深入融合

从国家角度而言,出台支持冷链物流发展的政策,加大对冷链物流企业的扶持力度,借鉴“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创新管理制度,为冷链物流企业发展提供更加灵活、开放和融合的发展环境。政府应鼓励和引导冷链物流企业对新兴技术研发投入,建立沟通平台与新兴技术研发企业合作,推动冷链物流核心环节的设备自动化、智能识别、智能车辆定位、大数据可视化管理系统等的研发与运用,提高冷链物流体系的效率与服务质量。从企业角度而言,企业要对新兴技术对冷链物流产业升级的重要作用有清醒的认识,积极推动冷链物流智能化、数据化和协同化。在运用大数据技术整合企业物流信息的基础上,重构物流运作环节,加快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发展,同时通过行业间合作,成立产业联盟,整理汇总模范企业案例信息,成立案例库,加深冷链物流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提高资源配置有效性和物流效率。从社会角度而言,要开展对中小学生及其他社会大众的新兴技术的科普教育,培育尊重科技、学习科技的意识,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掌握新兴技术的良好社会氛围。

4.3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从国家角度而言,要重视冷链物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出台相应政策,鼓励高校开设冷链物流相关专业,并对高校建设冷链物流实验室、实训基地进行补助,加大对冷链物流的扶持力度。政府还应重视发展冷链物流专业的科研工作,分拨专门的冷链物流科研经费,通过设立科研课题等方式推动冷链物流科研工作。从企业角度而言,一方面,可以定期邀请高校学者和行业专家为企业员工开设讲座,丰富冷链物流知识体系,解读相关政策法规,了解最新的技术研发动态;另一方面,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把企业员工送出去,开拓思维,学习新兴技术与管理理念[5]。从社会角度而言,高校完善现有的培养机制,拓宽思路,积极与冷链物流企业和新兴技术企业合作,优化校外实习条件,使学生能够更早的接触和熟悉工作环境,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高校还要优化培养方案,重视基础冷链物流知识体系的学习,实现任务教学、项目教学、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同时注重校内实训课程细化,重视基本冷链物流流程优化、方案设计实训,全力培养行业所急需的复合型冷链物流人才。


【本文标签】

【责任编辑】平文云仓

最新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