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些年来人们对生鲜冷冻食品的需求量日益增长,对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使得政府监管部门和消费大众对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敏感,同时也意识到冷链物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根据中国农学会保鲜中心的统计,我国目前只有20%的冷藏食品在运输配送使用冷链,跟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我国每年有总价值750亿的水果蔬菜在运输途中变坏,占到整个行业产值的30%[1],这些都使得冷链配送应该得到重视和发展。
我国2006年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冷链的定义为:冷链是指根据物品特性,为保持其品质而采用的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物流网络。所谓冷链物流(ColdChain Logistics)泛指对温度敏感性产品在从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低温环境中,以保证产品质量,减少损耗的系统物流工程。它是随着物流技术、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消费需求的提高。从一组数据我们能看出我国冷链物流的蓬勃发展:人均冷链食品消费支出从1995年的637.92元 / 年增加到2010年的1537.57元 / 年,年均增长3.58%;人均主要冷链食品购买量从1990年的44.73kg / 年增加到2010年的58.7kg/ 年,年均增长0.91%,其占家庭购买主要商品数量的比例也从7.75%增加到了16.27%。
我国目前冷藏汽车的保有量约5万量,占货运汽车的0.3%,而美国和日本冷藏汽车的保有量约为20万辆和12万量;我国冷藏食品只有20%使用冷链运输,而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高达60%至80%。此外铁路的冷藏运输也远不及欧美等发达国家。
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前期建设成本投入大、运营维护成本高,加之信息化的高要求,导致了我国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偏少。而且很多公司以价格来竞争,导致企业利润很低,再加上冷链物流服务的网络有限,设施设备不完善,这些势必会给服务减分。
据中国物流技术协会调查统计,我国冷链物流配送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国家或者行业统一制定的标准。由于冷链物流涉及众多行业、部门,各家的行业标准不尽相同,很容易造成对接上的困难。
相对于普通物流,冷链物流对时间、温度、运输条件都有更严格的要求,因而需要更专业的知识和操作规范,对物流人才也有更高的综合素质要求,而我国的冷链物流处于刚起步阶段,对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行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规范,我国冷链物流正处于起步阶段,更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政府应当给冷链物流企业一些优惠政策。
冷链设施设备的建设是发展冷链配送的前提。相对于国内日益增长的冷链物流需求来说,我国的冷库、冷藏车极度缺乏,现有设施也相对陈旧、落后,为了冷链配送的发展,应该加大对冷链基础设施的建设,对现有设施进行进一步的升级、改造。
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尚不成熟,各个行业、部门之间各自行事,制定的标准、规章不够统一,因此应该由相关部门制定统一的规章制度和服务标准,推进冷链物流设施设备的统一化,方便运输配送中的衔接,提高冷链的效率。
共同配送[4]是一家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提供商为多位客户配送服务,能够降低配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被欧美发达国家广泛采用。冷链物流的共同配送有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来进行,实现了专业化分工,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物流成本,也让其更能集中精力发展主业,增强核心竞争力。
人才是发展的根基,我国冷链物流行业需要大量专业人才来进行指导、管理。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政策为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环境,鼓励和吸引人才投身冷链物流领域;高校也应当开展分层次的物流知识教育,培育管理型和技术型的物流专业人才,同时冷链物流企业也定期对员工进行岗前培训和在岗的培训、考核,提升他们的业务知识水平。
我国当前的冷链物流配送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还不够成熟:冷链配送装备不足,发展滞后;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缺乏,服务质量较差;冷链配送标准不统一;缺乏专业、高级的物流人才,管理落后。因此为了加强冷链物流的建设,政府应该出台政策积极引导,加快冷链物流施舍设备和标准化工程的建设,推行共同配送的模式并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推动我国冷链配送行业的发展,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
【本文标签】
【责任编辑】平文云仓